勞工處自2023年9月起推行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」,暂停執行26個職位類别及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一般不得输入勞工的规定,為期雨年,附带不少條件以確保本地就業優先,包括僱傭合約以24個月為限,薪酬不得少於本地工人擔任同類職位的每月中位工資等。
勞工界一直批評該計劃變相令本地工人被搶飯碗。勞顧會勞方委員、勞聯副主席譚金蓮今日表示,收到約200名本地工友求助,指有公司聘請外勞後,本地僱員「長工變炒散,散工變冇工」,令本地工人工時及收入大減。她舉例指,有廚房工友被公司安排由全職變成散工,輪流到不同分店上班,但工時較全職時銳減,其後公司更以人手足夠為由解僱他。
政府亦承認出現「假招聘」問题。上周六,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在受訪時披露,初步發現一宗涉嫌招聘外勞後解僱本地工人個案,若調查發現屬實,局方不會姑息,「會毫不留情」地違規僱主作出行政制裁,禁止其聘用外勞一年。政府又已宣布,下月起餐飲業所有輸入外勞申請若涉及初級廚師、侍應,僱主除了需舉行四周本地招聘,亦要到勞工處就業中心實地招聘。